与中国科学同行——林鹏董事长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
发布时间:2014-08-15

  2014年8月,科学出版社迎来60华诞。

  1954年8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龙门书局公私合营成立科学出版社。

  60年来,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一路同行,是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中国植物志》《堆垒素数论》《工程控制论》《物候学》《地质力学概论》《稀土的溶剂萃取》等一部部经典著作记载了中国科技进步坚实而有力的脚步。《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孤粒子—孤粒子散射与三维散射问题的半经典近似》《同系线性规律的量子化学基础》《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其应用》等一篇篇期刊论文见证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与成就。

  在科学出版社建社60年之际,林鹏社长(董事长)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他忆往昔话未来,讲述了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风雨同行的信念与历程。

  作者队伍:科学家的出版社

  《中国科学报》:在几次图书展会上,科学出版社的展台中都有一面巨大的展览墙,展示了科学出版社作者的照片,它几乎涵盖了新中国所有的科学大牛。科学出版社是如何与作者建立稳固而良好的关系的?

  林鹏:

  科学出版社从建社之初,就明确了服务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办社方针,与科学家群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众多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功勋卓著的资深学者、院士都是科学出版社的作者、译者。像老一辈科学家有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陈省身、唐敖庆等,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刘东生、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师昌绪、郑哲敏等,还有一批批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如众多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的重要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出版社的书刊发表。正是在一代代科学家的信任和支持下,科学出版社赢得了“科学家的出版社”的美誉。

  科学出版社与科学家群体形成的这种密切关系,既有历史原因,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首先,科学出版社有着先天优势,那就是中科院的背景。中科院是我国最高学术机构,科学出版社作为中科院所属的科技书刊出版机构,成立伊始,就被作为国家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站上了中国科技出版的制高点。

  其次,得益于出版社专业化的定位。建社以来,科学出版社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为宗旨,出版定位一直专注于学术出版。

  科学出版社还一直致力于构建一支专家型编辑队伍,创社之初的领导人杨钟健、周太玄、杨肇燫等都是知名学者,在他们的领导带动下,出版社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出版的名编名家,他们成为了出版社与科学家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此外,科学出版社还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期刊方阵,这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发布平台为出版社与科学家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不但拥有“两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这样有60多年历史的重点科技期刊,还有30多种期刊收录入SCI、EI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与科学家的良好关系也离不开出版社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建社以来,科学出版社的出版工作立足“精而准,系统化”,始终坚持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出版原则,坚持严肃、严密、严格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三高”“三严”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这样的出版文化氛围,赢得了科学家群体的认可。

  选题资源:立足知识创新源头

  《中国科学报》:2013年,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开启了与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合作的新模式。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在挖掘选题、提升出版物的质量等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林鹏:

  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科研院所是科技出版的重要资源。科学出版充分发挥科学院的出版社的先天优势,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学者专家交朋友,一起开展期刊和图书出版的规划和组织工作,承担了许多中国科技成果的大型出版项目、工程。近年来,我们又积极实施“走进科研院所活动”,立足知识创新的源头,融入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整体合作,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成果的归纳整理、传播转移、普及提高,增强对科技内容资源的整合传播,实现与科研院所更加紧密的合作,更好地实现服务科技创新、传播科技成果的职责。

  “走进科研院所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植物所的合作就是一个例子。2013年4月,科学出版社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加强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增进优势互补,进一步就以下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推进研究所期刊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推动植物学相关数字资源的合作开发,为科研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探索成立合资公司的创新思路,推动我国植物学相关科研成果的传播。可以说,我社与植物研究所的合作,是出版机构和科研院所合作模式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实施“走进科研院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现代科研和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加快完成“两个转变”:一是合作对象从单个或零散合作向整体合作转变,二是合作内容从以图书选题为主的合作向书刊、数字资源的综合合作的转变;实现“两个提升”,就是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数字平台,提升科技成果的出版传播能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内容价值:两个效益的统一

  《中国科学报》:如今,科学出版社已经由事业单位转变为股份制公司,做学术出版的科学出版社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林鹏:

  无论是作为事业单位,还是转企改制为股份公司,科学出版社作为科技出版机构的性质没有变,传承科技成果、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没有变,为科学家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出版业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追求两个效益的统一。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出版物兼具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其经济价值依附于其文化价值,这就从根源上决定了出版业内在的具有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出版业的社会文化影响显然要远高于其经济影响。因此,对出版业或者对文化产品的考量不能过分侧重经济指标,而忽略其内容价值和文化影响,否则将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传播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影响到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内容决定价值,选题的内容质量最能体现价值和价格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在经营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文化产品的学术影响力和质量放在第一位,谋划并实施了“内容质量全面提升工程”。从国际来看,由于成熟的出版市场体系和产品定价策略,越是优秀的图书定价越高,使领先企业在文化传播和企业经营上形成良性互动。由于国内专业图书定价普遍偏低,且销量有限,造成了学术出版经营上的一些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专业出版的发展,影响了两个效益的统一。这也是像科学出版社这样的学术出版机构在经营实践中必须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出版工作中,我们将秉承科学出版社60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抓手,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国际市场:以引进带输出

  《中国科学报》:科学出版社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家积极施行“走出去”的战略部署,科学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或者说在和国际上学术出版的大社竞争上有哪些经验?

  林鹏:

  科学出版社是推动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国家队”,多年来,我们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利用海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采取“引进带输出”的合作策略,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走出去”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在推动科技出版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加强版权输出。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向欧美发达国家输出版权的数量在200多项,连续多年版权输出数量稳居全国科技单位之首,多次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联合表彰,连续四届被商务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评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其次,建设海外基地。创新“走出去”的模式,加快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的转化,是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层次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实施了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海外基地建设项目,以打造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化平台为目标,通过国家支持,通过加强科学出版社两个全资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完善国际出版布局,构建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四个平台”,即国际化的出版平台、营销平台、并购平台和版权贸易平台。

  再次,探索国际并购。加快国外科技出版资源并购重组,特别是通过并购或创建国际化出版平台,是迅速整合科技出版资源,提升中国科技出版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对强化海外出版基地建设,还是提升科学成果的国际化传播,都非常必要。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加紧研究和推进。

  最后,创新合作模式。一方面,科学出版社东京公司作为科学出版社的海外基地,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更丰富的图书产品推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调整了科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合资公司,即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定位,使其致力于为中国的英文版科技期刊提供编辑出版服务、为科技期刊和科研机构提供评价与信息分析等相关业务,以搭建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发展平台,为提升中国的科技期刊作出贡献。

  虽然科学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着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我们的困难还很多。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立足,必须提高出版传播的效率,满足科研人员对于时效性和国际化传播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版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突破口,必须尽快创办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英文版学术大刊,参与国际竞争,传播中国声音。

  数字出版:内容依旧为王

  《中国科学报》: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的发展对科学出版社有何影响?

  林鹏:

  毋庸讳言,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行业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基于对出版业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对科学出版社社情的把握,我们正在实施“数字科学”工程,来推动出版社的转型升级,应对市场挑战。

  “数字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技知识服务平台、ERP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三个平台建设,其中科技知识服务平台是整个工程的基础与重心。目标是把科学出版社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内容集成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数字科学”工程的实施对于提升科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技术平台建设工作中还创新思路,通过更多的外部合作来加大技术整合的力度,加快平台的建设速度。2012年年底我们收购了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迈出了我们数字出版战略布局的第一步。今年我们还将通过加大技术整合力度,加快数字科学工程建设,争取在未来3~5年时间,逐步实现整合产业链的目标。

  作为传统出版企业,我们认识到:技术实现手段是基础,内容资源集聚是核心。数字出版改变的只是阅读方式和出版形式,其本质不是数字出版技术的引入和研发,而是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出版内容的质量不仅不会淡化,还会越发显得重要。

  科技内容资源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科技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的核心。2012年我们实施了“内容质量全面提升工程”,就是强化科技内容资源在出版中的核心作用,围绕质量效益,强化专业化策略,来持续提升内容质量。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出版领域定位,加强选题集中度,强化业务单元的产品线设计,突出产品特色。这一工程将为我社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持续提升内容质量是我们经营工作的要求,是我们品牌建设的要求,更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转型升级的要求。

  未来规划:五大战略助发展

  《中国科学报》:走过60年的辉煌,面对今天国际化激烈竞争,科学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林鹏:

  在深入分析出版业发展态势和科学出版社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通过全面实施包括资源集聚化、产业链一体化、出版数字化、队伍专业化和企业国际化等五大战略,强化中国重大科研成果出版基地、中国科技期刊出版基地和中国科技出版海外基地建设等三个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把科学出版社打造成为“中国科技出版旗舰”的目标,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内容集成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的骨干力量。我们相信,在中科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中科院各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下,科学出版社一定能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在未来为科学家和科技创新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转自《中国科学报》 (2014-08-01 第17版 文化周刊),作者:李芸 张文静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6940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22号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邮编:100717 Email:webmaster@mail.sciencep.com

网力在线 技术支持